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② | 费孝通学术思想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汪丹

殷晓文蔡珍椽排版 顾晓英工作室 2022-07-15

「 写在前面的话 」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上海大学率先开设了“大国方略”课程,被誉为“中国系列”课程的策源地。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6年推出覆盖15个院系的15门思政类选修课。传大道,讲大势,“一院一大课”系列课程“点上开花”,带动更多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出育人硕果。学校先后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校”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整体改革领航校”,入选上海市“三全育人”试点校。近期,学校着力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已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继2019年3月首批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功结项,2020年12月31日,上海大学再度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课)结项评审,16门示范课程依次作了微课展示(2门荣誉课程免检)。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上海大学将建强建亮“红色传承”系列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充分发挥示范课、领航课程作用,盘活资源,协同创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即日起,上海大学教务部将陆续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介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做法。敬请关注!


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

上海大学教务部


教师简介

汪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01

课程介绍

汪丹老师自2015年主讲“费孝通学术思想”课程,至今累计开设课程6年。授课对象主要为社会学院本科生。累计授课人数超过200余人。课程教学团队包括李友梅教授、耿敬教授、张江华教授等。

 

本课程获得“2020年度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示范案例”、“上海大学课程思政领航课程”、“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大学课程视频资源建设重点课程”等称号。课程负责人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领航高校重点改革领航学院”课程思政教改团队核心骨干,“教育部第十一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骨干教师。

 

课程践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心系社会、志在利民”的育人理念。作为面向社会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社会学奠基者——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费孝通的学术生命始终与乡土相结合,始终与家国命运相结合,始终“迈向人民”并贯彻着“从实求知”的精神和“志在富民”的抱负。学习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就是学习如何将社会学的学问做到对国家有贡献、对人民有关怀、对社会有用处、对学术有意义。


课程深挖社会学育人元素,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聚焦三大知识单元,融合多元教学方式,涵盖11个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重点,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能够以社会学为志业,在田野中发现过去,在调查中阅读社会,在行动中学以致用,以学术引导社会发展和理解中国之治。


02

课程特色与创新

 (1)注重“因时而进”的理想教育,使得学生胸中有理想。课程以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社会学人求学、问学与治学的精神和理想信念,感召新时代的社会学人立下“以社会学为志业”,回应现代社会的“继替”问题与“中国人如何在复杂世界中认真做人的大问题”。

 

(2)注重“因势而新”的知识传授,使得学生心里有标杆。课程以与时俱进的费孝通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与专家讲座,引领学生体认学术研究“发思想之先声”的时势挑战性、时代前沿性与学术争鸣的世界体系。

 

(3)注重“因事而化”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学有获得感。课程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熟稔“网络生活”与“信息化智能化学习”的特点,组建学习通线上教学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平台,使学生能自主决定学习的侧重、衡量自身知识的掌握度、管理自身的学习时间。

 

(4)注重“爱与温度”的课堂体验,引导学生能育人自育。“以学生为中心”跨校整合优质内容与卓越师资,专业导师与校外专家协同育人。课堂教学融合教师主讲、翻转课堂、专家讲座及费先生家人授课等多元方式,全方位呈现世纪老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生命力。

 

(5)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训教学,激励学生能学以致用。课程采用线下线上相融合的考核方式,涵盖:在线闯关、读书研讨、假期调研与期末论文等多元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将理论思考与创新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注重学生的课堂思考、调查研究与论文报告的成果转化,以“费孝通优秀论文奖”与“费孝通田野调查奖”等奖项作为激励,协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



03

取得成效

“费孝通学术思想”课程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特色课程,在践行钱伟长校长“拆墙办学”的高等教育思想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行走”的课堂让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共育并举。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学生带着“费孝通问题”下田野做研究,理论创新与科研能力获得提升,调研热情与家国情怀高涨。

(2)育师育人的师生共同体初步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哺,在“无声育人”“位育立德”“育人自育”三方面下功夫推进实现教学相长。

(3)深具学科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日渐完善。课程自开设以来就探索“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体系,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教改落地生效。现已形成了以费孝通命名的“1门课-1研究中心-1实践基地-1学术论坛-1研究文集-1论文奖-1田野奖学金”的互为支撑的较为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